温州有“中国鞋都”之称,全市正常纳税的鞋企超过2700家,康奈、奥康、红蜻蜓等一批知名鞋企均在其中。然而,一年半前的那场借贷风波,让温州鞋企成为了重灾区。温州中小鞋企的现状,无疑是映射“温州金改”成效的一面镜子。 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国内资讯
温州鞋都重现生机 融资难题未解

         温州有“中国鞋都”之称,全市正常纳税的鞋企超过2700家,康奈、奥康、红蜻蜓等一批知名鞋企均在其中。然而,一年半前的那场借贷风波,让温州鞋企成为了重灾区。温州中小鞋企的现状,无疑是映射“温州金改”成效的一面镜子。

    鞋企老板重回主业

    从温州金改广场出发,沿着瓯江西行半小时车程,进入了温州鹿城工业园区——中国鞋都。记者抵达园区正值晌午,鞋厂员工从小巷里蜂拥而出,街边的小吃店生意火爆,整个园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    然而就在去年中期,温州市鞋革协会曾披露,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、内外销萎靡不振、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,在有纳税记录的2700多家温州鞋企中,约有800家企业因生意惨淡而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。

    “一双鞋子的利润也就10来块,与楼市、做‘老高’(放高利贷)相比,传统鞋企毫无吸引力,所以没有老板愿意把精力放在做企业上。”回想昔日鞋都的往事,温州蒙拉妮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国宏记忆犹新。

    据了解,在危机爆发前,投资地产、放高利贷,是温州很多鞋企老板的投资路径,但鞋企作为传统企业,一般很难获得银行支持,所以只能通过民间借贷、或高利贷来解决融资难题,而“扩大规模、科研”往往是融资的幌子。

    “鞋企虽然利润薄,但过过日子还是可以的。就是因为相互担保,一家大企业倒闭了,牵出了背后的一大片。”对于目前盛行的互保型融资模式,郑国宏颇为不满。而他本人则因为从2004年开始专注于“连帮注塑”科研,侥幸逃脱了一场灾难。用他的话说:“实在是研发投入太多,没有剩余资金搞其他投资。”

    温州鞋革协会会长谢榕芳对记者称,借贷危机爆发后,温州鞋企老板逐渐务实起来,愿意专心致志地做实业了。例如,在广告投入方面,以前都是随便登一下,现在会认真去考虑受众、考虑需求、考虑效果。

    据悉,受温州市政府特别批示,温州鞋革协会拟合伙设立自己的小额贷款公司。郑国宏的8年科研投入也赢得银行的关注,他去年年底花费了4500万元建设新厂房,30%的资金是从银行获得的融资。

    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,今年前两个月,温州市鞋类产品出口共计1.05亿双、5.94亿美元,同比分别增长了28.5%和38.4%,创下历史新高。“现在看来,温州鞋业今年形势会比去年好转,很多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8、9月,甚至10月了。”谢榕芳称。

    借贷危机余波未了

    如果从开工、产值看,鞋都的现状让人欣慰,但并不意味着行业完全走出了阴霾。部分鞋企还陷入债务危机中挣扎,也有一些鞋企试图转型升级,却再度遭遇融资难题。

    在记者采访期间,温州奥克斯都鞋业有限公司、浙江别克鞋业有限公司两家规模型鞋企相继进入破产程序,其中以前者最为知名,曾获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。

    按照常理,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已过去一年有余,诸如奥克斯都这种规模型企业,没有理由还挺不过去,但就是这样一家知名鞋企,却于3月中旬申请破产。

    “3月13日,一度失去联系的奥克斯都董事长李上辉在开发区现身,几十家供应商闻讯赶来,当时李上辉是被担保公司从杭州请回温州解决事情,身边还跟了好几个担保公司的人。”在奥克斯都闲业的厂区,一位当事人向记者回忆起了当时情景。

    针对奥克斯都破产的原因,郑国宏向记者简述了温州鞋业脆弱体系:借贷危机后,供应商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,很多都要求现结。而对于鞋企而言,从原料采购到最终完成回款,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,资金周转时间较长。于是很多企业老板至今还身陷借贷的债务中,只要债权人稍微逼债,公司就会出现危机。

    对此,鞋都工业园内某银行办公室主任任中枢表示,为了应对危机蔓延,温州银行业去年年终的会议要求,银行机构不抽资、不压贷;协助银行机构了解贷款企业情况,防止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。

    在任中枢的电脑文档里,清晰地记录着28家鞋企的厂房面积、租金、租期、工资发放等情况。“现在园区内企业申请贷款银行还是会发放,但审核更加谨慎,原来都是看财报、流水,现在还要求加上纳税情况。”任中枢如是说。

    记者了解到,很多鞋企都想走出原有的经营模式,但很难找到新的方向。如果企业想通过技术转型,改变工艺的架构结构,往往需要一两年的问题;购买先进的生产线升级换代,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。但如今,还债还是很多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,所以也根本拿不出资金升级,只能在老路上走。

    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,谢榕芳也有感受。他表示,目前很多鞋企的转型升级方面存在资金问题,但银行对贷款把关很严。

    “今年,鞋都的企业看似喜人,但背后也很无奈,一些老板是为了偿还债务窟窿而被逼开工的。”在采访期间,相当一部分人向记者坦言。